| 智能问答| | |
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九游会网址多少-九游会官网登录入口网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工作动态

ai时代,职教如何为崭新的未来“编程” -九游会网址多少

2025-09-19 23:50     来源:《广西日报》2025年9月19日
分享
【字体: 打印

一位老师傅的经验,能被人工智能(ai)瞬间复制并传授给千万名“新徒弟”;未来五年,全球将有1.7亿个新岗位诞生,同时9200万个旧岗位消失……

这些不是科幻电影,而是ai浪潮下,我们正面临的现实。当“铁饭碗”被ai敲响警钟,谁来为下一代“编程”一个确定的未来?

9月15日,一场关于中国与东盟数亿青年未来的“头脑风暴”——2025中国(广西)—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与东盟的教育部门官员、院校代表、企业专家,围绕“共推ai赋能职业教育,共建职业教育数字基座”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寻找跨越国界的“源代码”。

关键词:人工智能

从“技术工具”到“变革力量”,重构职教生态

“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前沿,它已然到来,正在改变我们学习、工作与创造的方式。”缅甸教育部副部长佐敏在大会中的致辞,直指ai的颠覆性影响。

他认为,通过为职业教育构建坚实的数字基础,既能帮助青年胜任当下的就业岗位,也能为其把握未来机遇做好准备。

在传统认知里,ai或许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但在主旨演讲中,多位嘉宾指出,ai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重塑教育形态、产业需求和劳动力结构的变革性力量,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职业教育从“标准化培养”向“个性化赋能”跃迁。

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副部长萨姆兰·潘卡冯以ai驱动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例,强调其可构建高仿真模拟实训环境,让学生安全掌握复杂操作技能,“尤其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ai聊天机器人与虚拟助手能打破时空限制,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萨姆兰·潘卡冯认为,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正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中“一刀切”的困境,使技能培养更精准对接个体需求。

“未来五年全球22%的岗位将面临变革,1.7亿新岗位与9200万被替代岗位并存……”科大讯飞副总裁汪张龙揭示了一组关键数据,他认为,职业院校需实时掌握产业用人变化,但传统模式下这种对接存在滞后性,与ai接轨迫在眉睫。

为此,科大讯飞与清华大学团队提出“人智协同任务式教学”:通过ai大模型动态分析产业需求,生成岗位能力图谱,设计真实场景任务(如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并依托智能体实现教学反馈闭环。这种“以岗定教”的模式,正推动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谈及变革,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苏拉蓬·艾莫泰以本国“工业技能人工智能中心”为例,说明其已开发ai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从汽车专业到农业专业,ai模块正嵌入每一个学科,培养‘技术 数字’复合型人才。”

同样以制造业为例,360战略创新研究院院长董云鹏表达了变革的紧迫性:“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正面临ai驱动的智能化改造,国内企业通过ai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字模型,指导东盟国家新工人操作,这种‘经验数字化 ar辅助’模式,正让‘技能传承’突破时空限制。”

其间,董云鹏有一生动比喻:“越老的师傅越值钱,他不需要动手,就像教小徒弟一样去把这事干了,而小徒弟变成了不眠不休的ai。”

关键词:职业教育

从“就业导向”到“发展引擎”,赋能区域增长

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发展的脉搏——在ai重构产业与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据统计,中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紧密的产业联系对技能人才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李智指出,中国已与东盟国家共建近300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泰国鲁班工坊累计培训近8万人次,柬华应用科技大学2025年招生将达1700人——“这些项目正为区域产业链提供‘定制化’人才支撑。”

在东盟,各国又是如何看待职业教育这一新价值的?

在缅甸,该国通过新建86所技术农业高中、推动“一地区一产品”倡议,将职业教育与农业、制造业等基础产业深度绑定;柬埔寨则将tvet(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纳入《五角战略第一阶段》,254所机构每年培养6万名学生,支撑工业绿色转型需求……

“职业教育不再是次选项,而是通往创新、创业和社会流动的一流途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区域中心主任诺杰米·杰内克则认为,职教体系不仅要适应变革,更要引领变革。

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事务统筹部副部长欧加·达罗亚指出,东盟正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制造业中心与数字经济体地位凸显,“但仅出口原材料不够,必须拓展附加值制造业。”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技能供给”与“创新孵化”双重使命。

与会嘉宾态度一致:在ai时代,职业教育已超越“为就业而教”的传统定位,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育人与赋能”的统一。尤其是在东盟与中国产业深度融合中,职业教育被视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包容、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发展引擎。

当然,ai赋能并非坦途。欧加·达罗亚提醒,数字鸿沟、伦理风险、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仍需警惕,“要真正受益于ai,必须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师生数字技能,并建立规范的技术应用框架。”

关键词:跨越国界

从“项目合作”到“生态共建”,破解区域挑战

单打独斗,已无法应对ai带来的冲击。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已具备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广西,“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现已成为中国职教出海的“品牌项目”,目前在东盟10国建设有17个现代工匠学院,并从传统领域向数字领域拓展与升级。

“广西立足独特区位优势,致力于打造与东盟开放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合作高地,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表示,中心作为由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未来也将制定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项目,契合东盟国家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职业培训项目,培育支撑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升级的技能型人才储备。

李智表示,愿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支持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继续发挥与东盟地缘相近的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拓展职业教育合作的平台。

面对ai技术迭代、产业变革与技能错配等共性挑战,齐聚广西的与会各方也在呼吁:中国—东盟需从“单一项目合作”升级为“生态共建”,通过机制对接、资源共享与标准协同,打造区域职教共同体。

柬埔寨劳动与职业培训部国务秘书谢顾所提议,共建“人工智能友好型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走廊”,通过ai与数字技术联通区域院校,“共享课程资源、虚拟课堂,推动跨境实习与产业合作。”

汪张龙则建议“组建东盟职教大模型联盟”,联合区域内龙头企业开发案例库,“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项目案例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佐敏的三点建议,与之呼应:将ai融入课程、共享数字平台与培训标准、推动职教与进口替代产业对接。“我们意识到,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尤为必要,特别是与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合作。”

老挝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副司长丁坎·苏林塔高度认同“共建职业教育数字基础”这一理念,其坦言:“通过ai赋能提升职业教育标准以及依托ai来驱动电商等领域实现创新的人才培养,这些对于老挝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而言,既是全新课题,也是重大挑战。”

其实,这在东盟国家普遍存在——部分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基础薄弱,ai技术与教学融合能力不足。丁坎·苏林塔认为,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采用的有效协调机制,应该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

“大会主题绝非喊口号,而是行动的号角,为我们跨越国界、打破学科与行业藩篱搭建桥梁,是赋予青年在不确定性与可能性并存的时代中茁壮成长所需技能、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使命召唤。”诺杰米·杰内克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