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双减”政策和2022版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中小学作业评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备受关注。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不仅反映了作业评价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说明作业评价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为了确保学校作业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公平性,责任督学依据相关教育督导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作业评价专项督导。
【案例描述】
2023年3月,我到挂牌学校进行作业评价督导。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查阅了教学管理制度文件,重点关注有关作业评价的政策、流程与标准等内容,了解学校在作业评价方面的整体框架与指导原则。并进行作业评价现状调查:一是课堂观察。我随机选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进行听课,共计5节。在课堂上,观察教师对作业反馈的处理方式,如是否针对上次作业中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是否引导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生对作业评价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等;二是查阅教师作业评价资料。抽取各年级各学科 5位教师的教案与作业批改记录。查看教案中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规划,是否明确作业评价的目标、标准与方法;检查作业批改记录,了解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性、认真程度、评语的针对性与建设性等;三是分析学生作业样本。收集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10份学生作业样本,从作业完成的质量、教师批改痕迹、评语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四是师生问卷调查与访谈。设计并发放教师问卷 20 份、学生问卷 50 份,分别围绕作业评价的标准合理性、方式多样性、对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组织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小组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教师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可学校作业评价制度的合理性,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如作业评价工作量较大、评价标准在某些方面不够细化等。学生问卷反馈中,多数学生认为作业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但希望教师的评语能更亲切、更具体,能多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在师生访谈中,教师们普遍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培训与交流机会,以提升作业评价的质量;学生们则反映有时不太理解教师评价的依据,希望能参与作业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学校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有:
1.作业评价标准不够完善。虽然学校有基本的作业评价框架,但部分学科、部分年级的评价标准缺乏细化与量化,导致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2.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的程度较低。在课堂观察与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学生互评活动也较少开展,且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组织。家长方面,学校与家庭在作业评价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健全,家长对评价标准与过程了解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作业评价中的辅助作用。
3.评价方式缺乏创新。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批改打分加简单评语的方式,对于一些新型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应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
4.作业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充分。教师虽然会对作业评价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但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不够,未能充分将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学生个性化辅导等紧密结合。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统计作业的正确率,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的知识漏洞与学习困难点,导致教学调整缺乏针对性。
针对督导发现的问题,我与校领导作了深入沟通,提出了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作业评价标准
1.组织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作业评价标准,明确不同类型作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与等级划分。
2.定期对作业评价标准进行研讨与修订,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评价标准,确保其科学性与适应性。
(二)多元化作业评价主体
1.加强教师对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指导与训练。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如完成作业后,让学生检查作业的正确性、完整性,分析自己在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自我评分。同时,教师要组织有效的学生互评活动,将学生分组,明确互评任务与要求。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作业评价机制。学校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作业评价,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作业评价结果,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反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创新作业评价方式
1.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应用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批改打分与评语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类型,采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方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作业评价。学校可以引进或开发作业评价软件平台,实现作业的在线布置、提交、批改与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充分运用作业评价结果
1.加强教师对作业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能力培训。可以组织专题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分享作业评价结果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如何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差异等。
2.建立作业评价结果与教学管理挂钩的机制。学校将作业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之一,激励教师重视作业评价工作,认真分析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
5月初,我再次走进学校,对作业评价工作“回头看”。通过一段时间整改,我感到学校在作业评价方面发生了明显转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完善了作业评价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形成作业评价的长效机制;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作业评价方面有明显改进,批改作业更认真细致,评语也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指出学生的问题,还给予鼓励和建议;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也更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家校合作更加紧密,教育合力形成。学校作业评价从原本较为 “粗放” 的状态,逐步实现 “精准” 化的转变,我深感欣慰。在跟校领导沟通中我对学校在作业评价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校持续关注作业评价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反思】
在督导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学校充分认识到作业评价在学校减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出问题所在的关键,并调动教师及家长积极配合多渠道主动去解决才是最有效的。通过此次督导我感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并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要有政策的敏锐性。作为责任督学要“学”在前,“督”在后,找准“作业评价”的核心问题,提升作业评价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政治站位,才是高效落实督学工作的前提。
第二,要有学习的前瞻性。要增加知识储备,学知识强底蕴,勤动笔多反思,重积累长阅历。只有这样,督学才能帮助学校去梳理问题、凝练难点、反思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质量。
第三,要有业务的专业性。督学的专业积淀一定要深,要保持专业自信,牢记使命的工作风格。督学应该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平时要广泛学习、积累,包括聆听专家讲座、名师课堂等。这样才能在教育督导中掌握话语权,才能具备指导的能力。
第四,要有综合的协调性。要多方融合学校的执行、家长的理解、教研部门的支持,正所谓“积水成渊”,在督导“减负”过程中,督学只有做到各方协调、互相理解、群策群力,才能使自己督导工作的“水容”更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